您的位置:首页 > 政法人物 >
梁燕辉:弃蚕从法 深耕为民
www.pa.nanchongpeace.gov.cn 】 【 2024-10-08 15:28:53 】 【 来源:四川司法

蓬安司法1.png


  全国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


  “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”


  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


  ……


  群众亲切地称他为“法律服务110”,不管是家长里短烦心事,还是矛盾纠纷麻烦事,只要给他打电话,他总能想出各种办法帮助解决。他扎根基层32年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法治建设的最前沿,绘就了基层法治亮丽底色。他就是南充市蓬安县司法局依法治理股股长——梁燕辉。


  一起聆听梁燕辉向祖国报告。


  弃蚕从法 深耕为民 


蓬安司法2.png


  30年前,一个生命的刺痛,让我走上法治为民路。我出生在蓬安县金溪镇葫芦穴村,母亲是川东北有名的“养蚕专家”,家风相传,我自然而然走上了传播蚕桑技术、弘扬丝绸文化之路,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养蚕骨干。村里王大哥是我见过最好学的人,学习蚕桑技术最快。但在一次乡里纠纷中,由于王大哥性格耿直,加之不懂法律,情急之下为自证清白竟然喝药自杀。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,刺痛了我的神经。我深切体会到90年代的农村太缺“法”,我必须做点什么,改变些什么。


  真正的转变是1996年,我从蚕业局调至司法所工作,正式开启司法行政人的征程。从“技术书”变成“法律书”,我总有翻不完的书籍,学不完的新知识。老百姓忘记了我这个“养蚕小子”,却记住了每天“啃书皮子”的“普法达人”。“脱层皮,也要干出个样子来!”我暗下决心。


  由此,“法治”的信仰破土而生,“为民”的星火根植心田。


  2007年,我调到巨龙镇任司法所所长。一叠个人名片、一摞普法漫画、一些案件摘抄……无论天晴下雨,我总提着一个口袋走村入户,半年走烂了两双鞋。也从“啃书皮子”的“普法达人”变成了群众眼中“戏法百出”的“口袋所长”。


  早上5点起床,晚上12点睡觉,厚厚的走访笔记,是我至今最为珍贵的财富。在巨龙,我开设了第一个茶座调解室,创办了全县第一个QQ普法群,总结出“十六字调解法”,被大家笑称为“法律服务110”。名气提升了,装备始终不变,无论走到哪里,我依然习惯提着一个口袋。


  2011年冬,县里发生一起团购房指标转让纠纷。我被火速召集前去谈判,担任调解专班组长。四个多月,132天,我反复往返工地、厂矿、超市、菜场、社区、小区……甚至自掏腰包来到成都、重庆,与上千个当事人反复沟通。群众情绪激动,有谩骂声、也有哭泣声,那时我就连做梦都被争论声包围着,耳鸣困扰我长达两个月。最终,在我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,800份调解合同陆续签定,“1对1000”的故事终于落幕。


蓬安司法3.png


  很多人问我——“为什么别人不行你行?有什么秘诀?”其实,我的工作哪有什么秘诀,只有将心比心、以真心换真心。回想这些年,我帮老百姓种过地、放过牛、看过门、带过娃,晒过苞谷,插过秧田,照顾老人,修建房子,这些都是我的“兵法”。


  如果你问我,前行的动力是什么?我会告诉你,是王大哥无辜生命的刺痛,是厚厚笔记中那一行行毫无保留的倾诉。老百姓一声声对法治的需求,都是我前行的动力与决心!


  如果你问我,前路的追求是什么?我会告诉你,是每一次绝对信任,每一次敞开心扉,每一次握手言和,每一次破涕为笑,每一次声声感谢。群众的句句满意,就是我工作最亮的业绩。


 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,我们是依法治国的先行者,就要推进良法善治;是法治建设的铺路石,就要托起平安大道;是重塑灵魂的筑梦师,就要点亮迷途心灯;是弱势群体的圆梦人,就要播撒法治星火。


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,我特此向祖国报告:28个年头的坚守,10500天的深耕,站在“1万+”的新征程上,我深感,法治之光,我心之所向!为民之心,我血之所融!肩头使命,我素履以往!我将继续以公仆本色,为人民服务,书写最美时代答卷。


  


编辑:景薇薇
蓬安长安网版权所有